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契机、挑战与进路

    胡婉婷;祁程;

    推动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是当下做好主流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全媒体时代,我国信息传播生态呈现出“全程、全息、全员、全效”的变革走向,为主流意识形态的日常生活化传播提供了新的契机。与此同时,全媒体视域下受众的政治淡漠、隐匿于“舆论广场”的错误思潮、缺乏价值规制的工具理性和已成趋势的碎片化传播也导致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传播面临多重挑战。为此,需要做到贯彻话语创新和现实关照,重视内容把关与阵地建设,推进技术发展与价值引领,优化传播策略与受众认知,以拓宽全媒体时代主流意识形态日常生活化的实践进路。

    2025年03期 v.40;No.157 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5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保险业服务社会治理实践探索

    井琦玮;周小楚;

    积极引入保险业服务是提升社会治理能力的客观要求,也是推进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举措和现实需要,保险业的社会属性也成为其服务社会治理的内生驱动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论的特点和实际,对近年来保险业在公安、法院、检察、司法、应急、综治等领域服务社会治理实践的积极尝试和效果进行了分析,验证了保险业这一风险调节器、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的独特作用,初步探索出了保险业服务社会治理实践创新路径和作用机理。

    2025年03期 v.40;No.157 1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文化振兴:价值指向、现实困境与推进路径

    黄均霞;李玲雪;

    新质生产力是推进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引擎和强大动力。其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指向主要体现在激发乡村文化活力,促进乡村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推动文化产业更新升级,打造乡村文化新质生产力、推进智慧治理,赋力乡村文化治理能力现代化。新时代乡村文化振兴仍面临着以人才支撑力不足为突出表征的主体困境、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艰巨任务以及文化治理体制机制仍需完善等现实问题。基于此,要以“新”引领,数字驱动解乡村文化振兴“人才之渴”、以“质”提升,科技创新助乡村文化振兴“产业之旺”、以“智”支撑,智慧治理凝乡村文化振兴“组织之核”。全面助推乡村文化振兴,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明新形态。

    2025年03期 v.40;No.157 20-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9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生研究

  • 党建超前引领居家养老服务资源聚合——基于M社区的个案研究

    韩天宇;廖启云;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居家养老成为我国基层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研究借鉴中观经济学的政府超前引领理论,提出了党建超前引领居家养老服务资源聚合的分析框架,以M社区“党建+养老”的居家养老服务实践为例,探索其党建引领下的居家养老服务资源聚合机制。研究认为,居家养老服务资源聚合作为党组织与市场交叉领域的“准经营性资源”,党建对其发挥着参与、调配和维序的引领作用,推动其区域优势形成、统合协同能力提升和规范性发展。M社区的经验显示,充分发挥党建对居家养老服务资源聚合的引领作用,要从党建赋能服务、需求供给融合、提升治理温度三方面打通居家养老服务资源聚合路径。

    2025年03期 v.40;No.157 31-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8K]
    [下载次数:6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问题分析与推进策略——以河北省为例

    王颖;冯玉珠;

    家政服务业是生活性服务业的重要部分,推动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是更好满足人民群众高品质生活需求的重要抓手,也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力量。近年来,河北省家政服务业快速发展,品牌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仍存在企业规模较小、供需矛盾突出、服务质量参差不齐、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推进河北省家政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必须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从增加创新能力、推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构建新生态、打造新体系方面为家政服务业发展赋能。

    2025年03期 v.40;No.157 40-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6K]
    [下载次数: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安徽省生育水平现状及变动研究

    陶玮;鲁如艳;

    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安徽省历年统计数据和各年度卫生健康事业发展统计公报中的数据资料为依据,从安徽省近十年育龄妇女生育水平现状和变动发展趋势,探究当前安徽省的生育水平情况。研究发现,安徽省生育水平低于1.8的理想目标,但生育水平起伏波动较大,积极生育政策调整下存在反弹提升的可能;人口出生数减少,但一孩出生比重稳定;初婚初育年龄推迟,晚育现象拉长了生育周期,政府加强婚育文化的宣传,鼓励青年男女“适龄结婚,适龄生育”,能适度提前初婚初育年龄。安徽省各方力量要共同合作,积极推进生育政策,营造良好生育环境,提升育龄妇女生育意愿,优化人口结构。

    2025年03期 v.40;No.157 48-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邢台探研

  • 郭守敬“四海测验”数据测量与传递问题探究

    刘维杰;原杰;

    “四海测验”是元代科学家郭守敬等发起并组织的大规模全国天文测量。由于有关历史记载简略,对于27个测点是否全部测到、郭守敬本人是否全程亲自测量,以及测点之间如何传递数据等问题仍存疑问。从“四海测验”观测方法与历史角度,对上述问题进行考辨,认为27个测点全部测到,各测点之间无须传递数据,郭守敬亲自测量的点主要是上都、大都、岳台和南海。

    2025年03期 v.40;No.157 55-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工业文化塑造视角下邢台中心城区的发展路径解析

    马庆栋;穆浅予;

    新时代邢台要实现高质量赶超发展,工业立市、文化兴市是根本战略,工业文化是深层推动力量。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类文化养一类产业,文化类型与产业类型相匹配,产业才能兴旺发达。邢台“市弱而县强”的深层原因,是东部运河文化与中西部农耕文化对工商业发展的支撑作用迥异。文化兴市战略应以新型工业文化的塑造为基础,将文化塑造和产业托底结合起来,充分发挥邢台特色产业集群优势,走“大文化”发展之路,通过“一会”“一展”“一赛”“一园”“一馆”五措并举,以汇聚人流为先导,以旅引人、以教聚人,以人托城、以市旺城,协同推进中心城区做大做强做热。

    2025年03期 v.40;No.157 6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6K]
    [下载次数:1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交界视阈下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研究

    戴娟娟;高洁;申伟宁;

    京津冀协同发展是我国重大区域发展战略之一。推动京津冀交界地区的协同发展,对于塑造京津冀新的增长极、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以及提升城市群发展水平具有深远意义。目前,京津冀协同发展已取得显著进展,但交界地区仍面临发展不平衡、发展动力不足、生态环境脆弱等现实问题。因此,可以从交界视阈探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优化路径,进一步深化改革,打破行政壁垒,加速培育新经济增长极,构建开放的区域统一市场以及优化生态环境联防联控联治机制。

    2025年03期 v.40;No.157 70-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5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金融强国视阈下农村金融高质量供给存在问题与破解之策

    王丽萍;

    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实现,而农村金融高质量供给可以有力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目前农村金融高质量供给存在供给资源分配不均、供给产品单一、供给主体缺乏有效协同、数字技术应用不足等问题。因此,应从增加供给,均衡金融资源分配并优化布局、丰富供给,开发更多样化的农村金融产品、强化合作,发挥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效应、科技驱动,借助金融科技提升供给能力等方面构建农村金融高质量供给的路径。

    2025年03期 v.40;No.157 79-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8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收入分配效应与启示

    谭飞;

    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发达国家形成了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有较好的收入分配效应,美国、德国、英国等发达国家在初次分配后,基尼系数均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而通过财税手段调节后,基尼系数均降到了0.4以下,所得类税在调节收入分配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借鉴国际经验,要提升我国税制结构收入分配效应,缩小当前我国居民的收入分配差距,应降低货劳税比重,构建与高质量发展相适应的货劳税体系;逐步提升所得税比重,强化其收入分配功能;完善财产税,适时推出房地产税,同时积极完善个人收入信息体系,利用大数据技术提升税收征管能力。

    2025年03期 v.40;No.157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0K]
    [下载次数: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历史研究

  • 沁润红色文化的河北民族器乐创作探赜

    王志辉;韦建斌;

    红色音乐文化是中国革命斗争与建设中,以音乐作为主要表达方式,以中国革命内容为主要题材,传递与表达中国人民英勇顽强、不屈不挠的勇毅精神。近代以来河北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中借鉴了许多红色音乐素材,它不仅在音乐形式表达上有其鲜明特点,而且深刻地表征着河北地域音乐风格。文章就红色文化在河北民族器乐作品中体现出的价值进行阐述,探赜其在地方民族器乐作品创作中的深层意义。

    2025年03期 v.40;No.157 98-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试论宋代的佃客与租佃契约

    薛智城;

    在唐宋变革的历史进程中,随着门阀士族的衰退,社会结构和法律制度经历了深刻变革。尽管奴婢与部曲通过各种方式获得了良人的身份,但由于租佃制度的缺陷,他们在经济上仍然受到地主的控制。宋代租佃制度在一些地区表现出类似终身制的特征,尤其在荆湖南北路、四川等地,佃客被不完善的契约长期束缚于地主名下。这些佃客的地位与部曲相似,实际上成为统治阶级的附属者。虽然法律变革改善了奴婢和部曲的身份,但并未彻底解决他们在经济上的控制问题。这种现象揭示了宋代社会经济制度对佃客权益的忽视与剥削,成为当时社会的重要问题之一。

    2025年03期 v.40;No.157 105-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51K]
    [下载次数:2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灵魂与躯体——辛亥革命前后走向近现代民族国家的迷惘

    张岩丛;

    “躯体”与“灵魂”是构成国家不可或缺的要素,二者相互交缠、密不可分,传统与近现代之间“灵魂”与“躯体”相遭遇,则会产生强烈的化学反应。通过中西双方“灵魂”的交触,中国传统“灵魂”得到洗刷,传统“躯体”开始向近现代渐进转化。重铸何种“躯体”带给时人以困惑,在时代浪潮下中国最终借助西方“灵魂”铸成近现代化之“身躯”,而这种工具意义的借助也使中国传统“灵魂”未能跟上“躯体”重铸之步伐,从而导致新生“躯体”与“灵魂”的不符不衬,衍生出政治与社会的多种乱象,继重铸何种“躯体”以后又予时人采取何种“灵魂”之迷惘,陷入无奈挣扎之状态。

    2025年03期 v.40;No.157 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7K]
    [下载次数:1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文学

  • 汉字中的中华文化解读

    王继青;

    汉字是一套成熟的语言书写系统,更是承载中华民族悠久历史与文化的符号系统,蕴含着深厚的民族理想信仰、价值理念、伦理道德和民族精神。从汉字的价值、发展演变、基本特点、文化底蕴四个方面深入挖掘汉字的文化内涵,深入挖掘汉字文化的民族精神内核,归纳阐述汉字的“以文载道、以文传声、以文化人”功能,向国人和世界阐释推介更多具有中国特色的文字思想、理念、精神以及优秀的文化。

    2025年03期 v.40;No.157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1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师教育

  • 师范生“双向融合、三阶递进、四维训练”创新创业指导策略——基于数字化背景

    安英红;李真;赵红妍;

    数字化背景下的高校师范生创新创业教育指导,应结合当前数字化教育发展现状与发展趋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以技术素养提升为前提,培养新时代高素质、高能力的高校师范生人才,使之能够契合新时代教师标准。以“双向融合、三阶递进、四维训练”为核心构建师范生数字化创新创业教育模式,能够基于现有的教育环境和时代发展需求,在开放和竞争的就业环境中,为师范生提供更加精准的创新创业教学服务。基于对数字化高校师范生创新创业发展需求与特征的研究,明确了“双向融合、三阶递进、四维训练”教育的核心内容,并深入探究了教学策略与实践教育方法,以期能够提升当前高校师范生创新创业指导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政、产、学、研、教的深度融合。

    2025年03期 v.40;No.157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张力理论视角下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个案研究

    郭亚南;雷宏谦;刘宁宁;

    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是培育优秀教师、提高教师质量、建设高质量教师队伍的重要手段。然而,现实中对其理论的片面解读,往往既会对内涵的把握浮于表面,又会导致实践的偏离。以张力理论为视角,选取河北省S小学为个案,通过访谈、观察对其作为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发展困境开展了田野调查。调查发现该校在共享愿景、合作文化、领导力与反思发展方面存在冲突与张力。针对上述张力,提出了形成共同愿景培育教师专业学习内驱力、创生群体文化筑牢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之基、维护主体间性地位激发教师学习共同体活力、鼓励反思发展创新教师专业发展路径等策略,以期为推进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实践发展,实现教师专业学习共同体的应有价值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3期 v.40;No.157 141-1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1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乡村教师流失问题何以规避——基于双因素理论的阐释

    王康;

    乡村教师是乡村教育振兴的主力军,然而乡村教师“留不住”问题始终是制约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短板。基于双因素理论的视角,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方面分析乡村教师流失问题的成因,并据此提出有效遏制乡村教师流失的措施,即通过改善乡村教师工作生活条件、化解乡村教师角色冲突、采用“倒金字塔”式管理方式、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环境等措施满足保健因素;通过完善薪酬制度体系、完善考核晋升机制、落实乡村教师减负政策、重视乡村教师专业发展需求等措施强化激励因素,对于强化乡村教师留任意愿,合理规避乡村教师流失问题,助力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025年03期 v.40;No.157 151-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4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教研究

  • 基于CIPP模式的学科交叉融合课程学习效果评价及提升路径研究

    谌种华;祝镇东;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评价和提升这类课程的学习效果已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利用S高校对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的483份调查样本数据,在分析学习效果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法探求出影响学习效果的七个主要因素,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教学原则,立足课程需求分析、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丰富教学内容和资源、强化教学过程监控、注重学习成果评估和善用课程效果反馈等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可行方法。

    2025年03期 v.40;No.157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新文科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院校“编剧基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王萌;刘烨;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转型,如何让课堂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是每个任课老师需要面临的问题。“编剧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适应新时代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出导向”为引领,改革课程目标、引进行业标准,以学术交叉融合为实现路径,以“一专多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改革方向,以课程思政、服务地方为教学抓手,提高学生创意生产力,培养出新时代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025年03期 v.40;No.157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校众创空间沉浸式虚拟币仿真创业生态构建与实践

    李世杰;王伟;马珊珊;祝东琴;

    在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引下,高校众创空间经过10年的蓬勃发展,进入了生态建设瓶颈期,遭遇学生创新创业功利化、资源匹配不精准、育人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缓慢等诸多共性问题。河北工业大学“工学坊”在众创空间生态建设中创新性引入“虚拟币”的理念,构建具有商业逻辑的沉浸式众创空间生态,用生态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来反映入驻团队的创新创业实践,面向入驻团队搭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桥梁,建立基于沉浸式仿真创业生态育人机制,实现价值正确引领、资源合理配置、培育孵化精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质量提升的目的。

    2025年03期 v.40;No.157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地方高校专业发展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以规划体系升级背景下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为例

    王伟;李强;张二东;殷文莹;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对高校的规划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要承担为区域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更应对规划体系的升级作出适时、有效的反映。分析了地理学背景的理科规划教育在培养定位方面需要考虑的四个因素,进而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四个原则及优化措施。借鉴工程学科的新本体论观点,对理科专业的应用型转型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以此区别于以往的专业改革讨论。

    2025年03期 v.40;No.157 18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