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谌种华;祝镇东;
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越来越多的高校将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纳入了人才培养体系中,如何评价和提升这类课程的学习效果已成为高校急需解决的问题之一。利用S高校对学科交叉融合课程的483份调查样本数据,在分析学习效果现状的基础上,进一步利用逐步回归法探求出影响学习效果的七个主要因素,从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四个方面提出了以学习效果为导向的教学原则,立足课程需求分析、建立跨学科教学团队、丰富教学内容和资源、强化教学过程监控、注重学习成果评估和善用课程效果反馈等提升学生学习效果的可行方法。
2025年03期 v.40;No.157 161-1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萌;刘烨;
在新文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应用型高校面临转型,如何让课堂与社会需求相接轨,是每个任课老师需要面临的问题。“编剧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应适应新时代需求,以学生为主体,以“产出导向”为引领,改革课程目标、引进行业标准,以学术交叉融合为实现路径,以“一专多能”、提高学生实践能力为改革方向,以课程思政、服务地方为教学抓手,提高学生创意生产力,培养出新时代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2025年03期 v.40;No.157 170-1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33K] [下载次数:2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李世杰;王伟;马珊珊;祝东琴;
在国务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指引下,高校众创空间经过10年的蓬勃发展,进入了生态建设瓶颈期,遭遇学生创新创业功利化、资源匹配不精准、育人机制不完善、创新创业能力提升缓慢等诸多共性问题。河北工业大学“工学坊”在众创空间生态建设中创新性引入“虚拟币”的理念,构建具有商业逻辑的沉浸式众创空间生态,用生态中的能量流、物质流和信息流来反映入驻团队的创新创业实践,面向入驻团队搭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与社会创业的“最后一公里”桥梁,建立基于沉浸式仿真创业生态育人机制,实现价值正确引领、资源合理配置、培育孵化精准、学生创新创业能力高质量提升的目的。
2025年03期 v.40;No.157 176-1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7K] [下载次数:1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王伟;李强;张二东;殷文莹;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的建立与实施,对高校的规划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地方高校要承担为区域发展提供应用型人才的任务,因此其人文地理与城乡规划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与课程体系建设更应对规划体系的升级作出适时、有效的反映。分析了地理学背景的理科规划教育在培养定位方面需要考虑的四个因素,进而在专业定位的基础上确定专业课程体系建立的四个原则及优化措施。借鉴工程学科的新本体论观点,对理科专业的应用型转型在课程体系设置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并以此区别于以往的专业改革讨论。
2025年03期 v.40;No.157 184-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2K] [下载次数: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