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 邓小平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实践探索及当代启示

    刘广慧;杨佳欣;杨佳;

    20世纪70年代,科技革命浪潮日渐兴盛,西方各个国家争先在科学技术领域展开战略性竞争。邓小平将科学技术视为推进现代化的关键环节,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进而在科学和教育事业、科技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以及高科技产业化等领域展开了全方位的实践探索。经过长期的耕耘逐渐改变了我国相对落后的生产力发展状况,成功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邓小平对“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开创性探索为新时代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经验启示。

    2025年01期 v.40;No.155 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吕氏春秋》中的国家治理之道对现代的启示

    乐中保;

    《吕氏春秋》强调国家治理应以民为本,关注民生,顺应民心。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根本地位并要求法律的公正性和严格执法。在国家治理理念中要高度重视礼乐的作用,德治被视为国家治理的核心理念之一。《吕氏春秋》的国家治理策略之一便是选贤举能,法律的制定与执行是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权益的重要基石,道德教化是引导民众向善、促进社会和谐稳定的关键,并特别强调了开放与包容的重要性。对国家治理的启示应强化民本意识,推进法治建设,提升个体的道德品质,推动社会的道德风尚向善向上,巩固国家治理的基础,实现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的远大目标。

    2025年01期 v.40;No.155 10-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9K]
    [下载次数:4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民生研究

  • “互联网+”背景下社会救助的实践困境及路径选择

    张飞霞;

    社会救助与“互联网+”的融合是推动社会救助工作现代化的重要载体,是互联网行业向更先进状态发展基础上的一种延伸。然而,在推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互联网+”社会救助面临社会救助信息平台管理亟待完善、“互联网+”社会救助对象难以精准识别等困境。因此,应加大“互联网+”研发力度,精准识别救助对象;构建多元化的社会救助主体;由“互联网+”迈向“人工智能+”,以促进社会救助高质量发展。

    2025年01期 v.40;No.155 18-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4K]
    [下载次数:7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以形驭实: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结构的优化路径

    于浩;

    在当前制度设计中,任何组织或个人都能够较为自由地进入公共服务领域。这种市场开放性固然起到了丰富公共服务总体供给的效果,但也因为引入了过多的营利性商事主体而对普惠性公共服务事业造成了消极影响,一方面使普惠性公共服务的供给被稀释,降低了普惠性公共服务的可及性;另一方面分流了政府对普惠性公共服务的支持,削弱了普惠性公共服务的可持续性。基于我国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和日本的社会福祉法人的实践探索和经验,可以考虑明确一种非营利法人作为普惠性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的主要来源,以供给主体的非营利性强化服务内容的普惠性,进而扩大普惠性公共服务的占比、优化公共服务社会化供给结构。在我国当前的非营利性法人中,社会服务机构最宜作为社会力量供给公共服务的组织机构。为了更好地发挥社会服务机构的作用,需要引导政府购买服务等财政资金和其他流向公共服务领域的社会资金向社会服务机构倾斜,并对社会服务机构的服务质量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管。

    2025年01期 v.40;No.155 29-4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5K]
    [下载次数:6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邢台探研

  • 直隶四师旧址爱国红色资源挖掘与利用

    李俊生;

    直隶四师是邢台学院的前身,旧址位于邢台学院校内,现存校舍建成于1912年,是邢台学院110多年办学的历史见证。该校自清末“教育救国”背景下诞生,与国家风雨同舟,在反帝爱国运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战争中都作出了一定的贡献,堪称名副其实的“红四师”。直隶四师旧址开放后在主题党日活动、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有望成为邢襄文化旅游中一张新名片。

    2025年01期 v.40;No.155 44-4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6K]
    [下载次数: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邢台”地名的形成时间及其在北宋以前的政治地理内涵

    张国勇;董广庆;

    邢台是河北省南部历史悠久的地级市,地名可追溯至西周时期的“井”。至迟在中唐德宗时,“邢台”一名开始出现在墓志文本中,后逐渐扩大至史书文献中。作为非官方地名,这一时期的“邢台”既指邢州城,也指邢州政区。北宋末期以后,“邢台”一名的政治地理内涵发生改变,成为法定的县级建制名称。对这个过程的考察,有助于深化对邢台历史文化的认识。

    2025年01期 v.40;No.155 50-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7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明清柏乡魏氏家族兴盛原因述论

    柯亚莉;崔冠华;

    河北柏乡魏氏家族始于元末明初,而在明嘉靖年间以科举起家,直至清末民国,传承十余世,历三百余年,兴盛不衰。其原因在于家族成员通过家庭教育、科举仕进、与世家大族联姻、与名贤交游、家族组织制度化等方式维系家族世系,使其家族成为地方望族。而同乡的冯氏、张氏、吕氏却因人丁、家庭教育、家族性格等原因在清代就式微了。魏氏家族的兴盛是中国传统社会中家族兴盛的一个缩影,具有典型的代表性。

    2025年01期 v.40;No.155 56-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3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经济管理

  • 数字经济对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的影响

    徐灵;张杉;

    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降低服务贸易交易成本,提高服务产品的可贸易性,拓展服务贸易的边界。通过构建数字经济发展指标,实证检验发现数字经济显著提升了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基于实证结果,提出从加快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吸引外商直接投资、提升服务业开放程度三个方面提升浙江省服务贸易出口竞争力。

    2025年01期 v.40;No.155 66-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4K]
    [下载次数:51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社会资本参与交通项目的需求量补贴研究

    赵云鹏;

    为了缓解财政压力,近年来政府越来越多地采用特许经营模式与社会资本合作提供交通项目。但社会资本与政府合作参与交通项目具有的建设周期长、前期投资大、运营风险高等特征会降低其与政府合作的意愿。相比于其他风险,需求风险是交通项目最主要的运营风险之一,为了分担部分需求风险并激励社会资本参与交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政府提供支持是一种有效的方式。以社会资本参与交通项目的建设和运营为研究对象,假设项目运营过程中需求量的波动符合二项式模型,并使用蒙特卡洛模拟的方法对需求量进行预测,以得到需求量的变化趋势;同时,采用净现值的方法(NPV)构建需求量补贴模型,利用预测得到的需求量确定最优的补贴上限和补贴额;最后,通过数值模拟,给出了当实际需求量偏离预测需求量时补贴的最优调节机制。

    2025年01期 v.40;No.155 75-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0K]
    [下载次数: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ESG时代的共享价值创造实践——以青岛啤酒为例

    张桂杰;

    ESG(environmental, social and governance)的兴起改变了企业的传统价值理念,引导企业经营管理目标从企业价值最大化转向共享价值最大化,共享价值理念能够协调优化企业的股东、职工、客户、供应商等相关者的利益,从而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青岛啤酒作为国有企业,发挥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担当精神,持续推进共享价值创造,根据青岛啤酒的财务报表相关数据,发现该公司2018—2023年股东经济价值增加较快,供应商、客户、员工、政府等社会价值有所改善,环境价值指标持续优化。当前关于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要均衡发展的理论研究内容丰富,但是关于共享价值创造实践案例研究较为匮乏,只有从共享价值理论到共享价值创造实践,才能真正实现经济价值、社会价值和环境价值的协调发展。

    2025年01期 v.40;No.155 86-9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08K]
    [下载次数:1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政府引导基金对新质生产力创新的作用机理研究

    丁昭涵;

    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动能、新赛道,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推动力量。研究发现,政府引导基金对新质生产力创新具有较为明显的直接推动作用,也会通过社会资本的杠杆效应对新质生产力创新产生推动作用。地方财政、税收与补贴、产权差异等变量对“政府引导基金-新质生产力创新”关系发挥着调节效应,市场化管理、引导基金等级、地区经济水平等变量对“政府引导基金-社会资本”关系发挥着调节效应。为保障政府引导基金推动新质生产力创新,应聚焦新质生产力创新投资需求,优化政府引导基金顶层设计;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产业投资,共同支持产业集群建设;坚持“政府+市场”运作原则,把握政策端和市场端平衡。

    2025年01期 v.40;No.155 9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8K]
    [下载次数:1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语言文学

  • 庄子思想对北宋文学家苏舜钦的影响

    鄢为顺;唐建兵;

    苏舜钦,北宋政治家、文学家。苏舜钦短暂的一生,由进奏院事件为界可以分为前后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前半生受儒家思想影响较多,渴望求取功名,建功立业;后半生深受庄子思想的影响,隐居乡里,避客作文。无论哪个阶段,苏舜钦的人生都清晰地体现出庄子思想的烙印。从苏舜钦的志向、性格、文风以及晚年的人生态度等角度,阐释庄子思想对苏舜钦为人为官为文等方面所产生的深远影响。

    2025年01期 v.40;No.155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9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奈何日微逐,索米老长安——明清易变杨思圣心态嬗变研究

    王天彤;陈玉佳;

    明清易代之际,众多文人面临着守节与出仕的两难选择。杨思圣是河朔诗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亦是明末清初畿辅地区的著名诗人。明末中举的经历令他在出仕清廷后始终怀有身仕二主的内惭心理,但在山林之思以及佛禅的慰藉下,他秉持着儒家的入世情怀将黎元之忧担在肩头。杨思圣关心民瘼的心境与杜甫心忧天下众生的情怀不谋而合,为他接受杜甫诗学提供了重要诱因;他身上的山林情结以及他对佛禅的接受,则是其诗歌清俊深远风格的根柢。此外,杨思圣的经历及其仕清后的心路历程,与明清鼎革之际绝大部分遭夺志遗民的身心际遇有所重合。在相似遭际之影响下,这一失节仕清群体诗风宗尚趋于同质化,成为清初诗坛的重要组成部分。

    2025年01期 v.40;No.155 110-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4K]
    [下载次数: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顾宸《辟疆园杜诗注解》笺注特点考论——以《秋兴八首》为中心

    李牧;

    清初顾宸所著《辟疆园杜诗注解》借鉴钱谦益诗史互证的诠释方法,在钩沉史事进行诠释的同时,亦注重立足诗歌文本进行诠释,善于剖析诗作章法结构,于诗情、诗意能在时代大背景下结合杜甫的经历、心境作设身处地的分析与阐发。以《秋兴八首》为中心考察《辟疆园杜诗注解》的笺注特点,从以史证诗、注重章法和以情作注三个方面展开讨论,探究其对钱谦益诗史互证方法的继承与运用,能够发掘顾宸笺注杜诗之优长,认识其不足,从而对这一杜诗注本的笺注方法与特点有更为具体深入的认知。

    2025年01期 v.40;No.155 118-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2K]
    [下载次数:3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教师教育

  • 地方院校师范生乡土情怀培育:价值意蕴、现实困境和路径选择

    马晓红;李伟;仝磊;

    乡村教师是发展高质量乡村教育的基础支撑,地方院校是培养乡村教师的主力军。乡土情怀是师范生融入乡村文化的情感基础,扎根乡村教育的动力源泉,也是悦纳乡村生活的情感依托。在乡土情怀培育上,公众对乡村社会和乡村教师的低评价、师范生招生对象的过于宽泛、成长中的“离土”现象以及师范生培养中“乡土性”的缺失是其困境。培育师范生乡土情怀需要理性看待城乡教育的差别,发现乡村教育和乡村教师的价值,提高乡村教师的社会声望,优化师范生招生机制,同时将乡土性贯穿地方院校师范生培养的全过程。

    2025年01期 v.40;No.155 127-1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3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专业发展政策评价研究——基于新一轮审核评估思考

    徐夏静;王晓敏;

    新一轮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启动,以助力“十四五”期间应用型本科高校高质量发展。青年教师是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主力军,亦是这一轮审核评估的重要指标。文章构建PMC指数模型,评估安徽省7所应用型本科高校“十四五”发展规划中青年教师培养政策效果,对提升应用型本科高校青年教师队伍质量,加快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具有借鉴意义。结果表明:7所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政策的PMC指数均值为6.58分,处于可接受级别,无不良级政策,说明安徽省应用型本科高校整体比较重视青年教师培养,政策仍有较大改善空间;各评价指标均值分化较严重,整体明显呈三梯队分布,三级梯队之间均值水平差距逐级缩小;各应用型本科高校PMC得分极差为2.44分,校际差异较为明显。7所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政策得分具体排名为P6>P3>P5>P1>P2>P7>P4,呈现“强省会,弱邻近”的趋势,兼具趋同性和趋异性,政策工具、师德师风、培养途径、政策阶段方面趋同程度高,但在政策目标、政策对象、政策内容、政策引用方面趋异程度较大。

    2025年01期 v.40;No.155 134-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8K]
    [下载次数:8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幼儿教师TPACK对技术压力的影响研究——以福州市508份问卷调查为例

    吴霞;张云舒;林思婷;

    为探讨幼儿教师技术-教学法-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 TPACK)水平对技术压力的影响,采用TPACK问卷和技术压力问卷,对508位福州市幼儿教师进行调查。结果显示,福州市幼儿教师TPACK整体水平较高,且存在一定的技术压力;幼儿教师TPACK水平在编制情况、年龄、教龄及学历等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幼儿教师TPACK与技术压力呈显著负相关,TPACK及其各个维度对技术压力具有显著的负向预测作用。为此提出建议:关注非编教师专业发展,以发展前景调动工作热情;组建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合作分享促进优势互补;提高幼儿教师入职门槛,以信息素养保障未来发展。

    2025年01期 v.40;No.155 148-1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0K]
    [下载次数:17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高教研究

  • 协同治理视域下地方本科院校推进市校深度融合发展探索

    朱飞;李兴国;李振良;

    行政区域之“市”与地方本科院校之“校”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体。然而,由于不同主体发展理念、利益诉求与行为方式的差异性,制约着彼此之间深度融合治理体系的高质量发展。因而,地方本科院校市校合作关系要实现从表层融入向深度融合转化,需要协同相关主体的价值观与利益点,凝聚政产学研不同主体力量与资源,从理念革新、规划设计、路径优化等方面持续优化协同治理结构,增强各主体行动自觉与融合实效。

    2025年01期 v.40;No.155 158-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6K]
    [下载次数:4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大思政课视域下优秀乡土文化助力高校创新人才培养

    冯瑞霞;王钊;

    “大思政课”视域下充分利用优秀乡土文化资源,聚焦立德树人,推动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是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有机统一的必然选择。随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的推进,全球化的发展和信息交流的加强,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逐渐对乡土文化产生了“疏离感”,成为优秀乡土文化融入高校育人面临的现实问题。通过分析优秀乡土文化的内涵价值,顺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师资保障、课程建设、实践教学与乡土文化有机融合,探索优秀乡土文化育人的多元路径,从而实现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文化使命。

    2025年01期 v.40;No.155 165-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3K]
    [下载次数: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论邢襄文化有效融入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杨计芳;安英红;程乔乔;

    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是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需要整合各类资源为大学生思政教育提供支持。邢襄文化是优质的思政教育资源,将其有效融入到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之中,对于提升思政教育的开展质效具有重要价值。为了进一步探讨邢襄文化如何有效融入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首先,分析了邢襄文化的精神内涵以及思政教学价值;其次,分析了当前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制定了邢襄文化有效融入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的策略,从而为地方高校大学生思政教育有效开展提供支持。

    2025年01期 v.40;No.155 172-1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9K]
    [下载次数: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后现代知识观的心理学课程改革实践

    席明静;

    为推进师范院校心理学课程改革,针对现代知识观视域下心理学存在的“知易行难”“教学脱离实际”和“单一量化”等问题,基于后现代知识观视角,提出教学内容多维化、教学方法应用化、教学资源丰富化、教学评价多元化的建议;并在课程教学中进行实践探索,提出了“一心双向三线四环”的心理学案例教学模式,以及“态度+过程+终结”三元交互的评价体系。

    2025年01期 v.40;No.155 178-18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7K]
    [下载次数: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模块化项目教学的课程改革与实践——以团体心理辅导课为例

    张丽娟;王雅青;

    应用型本科高校改革和建设的核心是课程教学改革,而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将是多层次、全方位的改革,其中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是提高高校教学质量的关键,也是教学改革的重点和难点。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紧紧围绕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和课程目标,遵循抓基础、重应用、强实践、能操作的宗旨,教学设计加强了模块化内容和项目任务的融合,构建了模块化项目教学,对团体心理辅导课程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深入具体的教学改革与实践,对培养团体领导者取得显著实效,提高了课程教学质量。

    2025年01期 v.40;No.155 185-1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5K]
    [下载次数:6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